你还记得那时“邂逅”的高反吗?

你还记得邂逅高反的故事吗?

是危急万分?还是虚惊一场?

如果你对高反深有感触,就在留言区留下你有趣的故事。

科普贴

一、什么是高海拔

按照国际通行的海拔划分标准:

——1500-3500米为高海拔,在这个高度,如果有足够的时间,大多数人都可以适应; 

——3500-5500米为超高海拔,在这个高度,个体的差异决定能否适应;

——5500米以上为极高海拔,在这个高度,人体机能会严重下降,有些损害是不可逆的。没有人能在这个高度呆上一年。即使藏民和夏尔巴人,一般也都生活在5500米以下的区域。

从实际情况看,生活在低海拔的人一般在海拔2400米以下感觉基本正常,没有明显反应;超过2400米,如果有合理的海拔阶梯和足够的时间,还是能够逐步适应;超过5500米后,无论花多少时间都无法完全适应。

二、什么是高原反应

高原反应症状普遍出现在超过海拔2700米以后。快速(如乘飞机)到达3000米以上时,更容易发生高原反应。

高原反应一般发生在到达高海拔6-12小时后,少数在1-3天后发生,一般3-7天内恢复,情况严重的恢复时间可达2周以上。

高原反应较为普遍的表现有:胸闷、气短、干咳、头痛、头昏、乏力、厌食、恶心、呕吐、嗜睡、失眠、微烧等;多数人会因缺氧而嘴唇和指甲根发紫,有的人还会因空气干燥而出现皮肤粗糙、嘴唇干裂、鼻孔出血等;严重者会出现感觉迟钝、情绪不宁、精神亢奋、思考力、记忆力减退、听、视、嗅、味觉异常、产生幻觉等,也可能发生浮肿、休克或痉挛等现象。


三、哪些因素影响高原反应

一般来说,影响高原反应的轻重程度、发病率的因素主要有:

(一)海拔高度

进入的海拔越高,高原反应越强烈,患各种高山病的概率也越大。有报道说,3500米以下的发病率占37%-51%,3600米-5000米的发病率达50%。

(二)进入方式

进入高海拔的上升速度和幅度,直接影响到高原反应的强弱。海拔急速升高,比循序渐进的“阶梯升高”反应要强,高山病患病率高。

有报道说,3日内从平原抵海拔4200米处,急性高山病发病率为83.5%;而由2261米经阶梯适应在7-15天内抵4200米处时,发病率仅为52.7%。

(三)区域和季节

不同的地区,即使同样甚至更高的海拔高度,植被茂密的地区就比植被稀少的地区反应轻些;同样,在同一区域,空气交换好的地方就比流通慢的地方(如山谷)强白天比晚上好些

从季节来说,冬季进入高海拔地区比其他季节患病率高。这是因为严冬时气温降低,大气压随之降低,含氧量进一步减少;而且寒冷会刺激新陈代谢,增加人体耗氧量,并且容易并发呼吸道感染。

(四)个体素质

人对缺氧的适应性,多半依靠一种个体先天素质。涉及个体素质的因素较多,包括种族、居住地、健康状况、性别、年龄、体态、精神状态等。

在个体素质方面,除了种族、居住地差异,高原反应有“欺男不欺女、欺胖不欺瘦、欺高不欺矮、欺动不欺静”之说,尽管不是绝对,从实际情况看有一定根据。究其原因,应该同个体之间红细胞比容、需氧量和耗氧量的差异有关。

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很重要。乐观者往往反应较轻。有的人对高原环境不了解,又听了一些不恰当的宣传,心理压力过大,稍有不适,就紧张甚至恐惧,结果反应加重。



五、上高海拔前的准备

上高海拔之前,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:

(一)心理准备

实践证明,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克服和战胜高原反应的重要法宝。对于高原反应,要在战略上藐视,战术上重视。不要一说去高海拔,就背上思想包袱,好像要上战场一样悲壮、沉重。

首先应当知道,高原反应是正常的生理现象。一般人通过调整都能够适应高海拔,克服高原反应。每年去高海拔的人多了,男女老幼,不都平平安安、顺顺利利的回来了。

其次,不要把高原反应的痛苦过分夸大。前面所说高原反应的症状,并不是一个人出现那么多症状,每个人的感觉和程度都有区别,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明显高反。如果线路、海拔阶梯设计好,个体适应能力强,可以很小,甚至没有。即使有一些反应,也在一般人可忍受范围,采取有效措施就会适应、缓解或消失。

(二)生理准备

在去高海拔之前,一定要把自己的身体调整到较佳状态。体检非常必要,在前面已经说了。如果有不适宜上高原的疾病,一定不要勉强,不要盲目自信。毕竟,比起其他,健康和生命还是第一位的。如果有些小的疾病,尽量在启程之前抓紧治疗。

如果去高原是进行登山、穿越等大强度运动,提前、系统的训练必不可少。要保证你的体能满足运动需要并有足够的盈余。

很多人在去高原之前提前服用肌苷、红景天、西洋参等一些抗缺氧、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保健药物,还是有一定辅助效果的。但此类药物不建议多种同时服用

就个人实践和感觉,“肌苷口服液”对于抗高原反应效果更快、更直接,价格更合适,一般可在启程前2-3天服用,并可在高海拔一直服用。尤其高原反应较重时,配以心脑舒口服液、葡萄糖口服液,缓解效果较好,也是藏区医院对待高反常开的药方之一;红景天(在药房常称为“诺迪康胶囊”)从生物和医学实验、应用上证明对抗疲劳、缓解高反肯定有益,但效果潜在缓慢、价格不菲。如果使用红景天,一般建议在上高原之前提前7天以上服用,并可持续服用。

(三)知识准备

提前了解掌握高海拔生活、运动、医疗、气候、习俗等相关知识,对于一个旅行者,非常重要。这些不用多说了吧。

需要强调的是,上高海拔前,充分了解掌握高原适应、高山病等相关方面的知识,无论对于团队还是每个旅行者都是非常必要,而且是必需的。

(四)物资准备

高海拔运动,可根据徒步、骑车、自驾等方式的不同做好相应而充分的物资准备。

不管你是驾车还是徒步,不管是团队还是个人,建议涉及到基本生存、救急的物资尽可能多带些,用于小资、FB的东西,以及可带可不带的物资还是丢在家里吧。

作为个人,重点应准备好自己的证件资金、基本生活用品、防护用品、基本药品等,这里亦不再详述。

团队活动,如果新人较多,建议带上氧气或氧立得备用,如果到达的海拔较高、人烟稀少,必要时还要带几支“地塞米松”——前提是你知道什么时候、怎么用。

六、高海拔活动注意事项

(一)保持良好的心态

保持良好的心态、乐观的情绪、坚强的自信心,对于减弱高原反应带来的身心不适十分重要。要有一副平常心,既不要过于紧张,也不要过于兴奋。

如果过于紧张,无谓地忧心忡忡、思虑过度,稍有不适便慌乱起来,给自己负面心理暗示,反而会使身体不适加剧,延长缓解时间。其实,许多高原反应症状都跟心理作用有关。

也不要过于兴奋、冲动。初上高原的朋友,尤其是乘飞机快速到达者,切忌看到高原、雪山,就心潮澎湃、激动万分、大喊大叫、奔跑跳跃。这只会导致内分泌失衡、增加心肺负担,加重高原反应。

(二)足量饮水

之所以把“饮水”提在这个位置,目的是要大家认识到在它高原适应中的重要性。不少朋友在高原对饮水并不太在意,特别是有的女士,因怕旅途麻烦努力控制饮水。这对保持健康、克服高反是十分有害的。

说一说为什么在高海拔要足量饮水的原因吧:

人到达高海拔后,脊髓会很快产生大量新红血球,以提高血液携氧能力,这些新红血球使血液变得粘稠;同时,由于空气干燥稀薄,呼吸加速,使体内水分丧失比平原快,这种脱水更加剧了血液粘稠。

另外,在缺氧状态下,人体呼吸频率加快,深度加大,引起二氧化碳超量排出,造成身体体液环境偏碱性,出现“碱中毒”现象。碱中毒会引起机体离子平衡紊乱,身体组织细胞开始聚集体液,造成身体浮肿,甚至出现水肿现象,同时也更促使血液趋向粘稠。

血液过于粘稠,会导致血液循环缓慢,氧气输送效率低下,全身各个器官都会因缺氧而出现各种反应,如脑部缺氧导致头痛、头昏、嗜睡,消化系统缺氧会造成消化不良、厌食,肌肉缺氧使活动缓慢、乏力,肢端(脚趾、手指、耳朵等)组织器官微循环缓慢容易出现冻伤,心、肺负担严重加剧,等等。这些会大大降低身体机能,加重高原反应,并且使恢复更加困难。

另外,由于水份摄入量减少和水肿,肠无法获得足够的水稀释废物,还会造成排泄困难,甚至导致严重便秘。

清楚了吗?在高海拔活动中,足够的饮水能让你维持机体平衡,血液循环通畅,供氧能力增强,心肺负担减轻,快速排出毒素,从而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高海拔环境,摆脱高原反应痛苦,恢复良好的状况和体能。

毫不夸张地说,水是抗击高反最好的灵丹妙药。

那么,喝多少水、怎样喝才算足量、适宜?

一般来说,在高海拔每天至少应当喝4-5升水,并注意电解质平衡。水分补充合理与否,可以尿量是否充分、尿液是否清澈、至少浅黄为判断标准 

在高原喝下4-5升水其实不是负担。这些水足够让你喝出很多花样:除了白开水,还可以在水中加糖(葡萄糖、果糖、蔗糖、蜂蜜等),能够较快地补充能量,增加口感;加入一定的Na、K、Ca、Mg离子,有助于改善体液离子平衡;加入维生素泡腾片,能够补充维生素,并减轻“碱中毒”现象加入西洋参切片,能提高免疫力,缓解疲劳加入板蓝根冲剂,能够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…… 

个人推荐:果珍,感觉综合效果最好;红糖,物美价廉有效。其他可根据个人爱好、口味适当准备,如Vc泡腾片西洋参切片红景天板蓝根等,可以不断调剂。

水壶应随身携带(睡觉时可放在手边),随时补满。饮水要多次、每次少量,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。

为了不影响睡眠,可以从睡觉前2个小时开始,逐步减少饮水量,免得不停起夜引起感冒。

当你记住这一点并在高海拔开怀畅饮时,你会惊奇地发现,高原反应逃得很快、很远。

(三)注意防寒保暖

高原天气特点是:气温低,一般海拔每上升1000米,气温下降5-6℃;早晚、昼夜温差大,有些地区早晚温差可达15-20℃;天气变化快,刚刚还艳阳高照,很快就可能狂风大作,雷雨冰雹。因此,在高原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,谨防感冒。一定要带上足够的防寒衣物,并且勤更衣,加减衣物一定要及时,做到“宜暖不宜凉”。

 在平原上,加减衣服的习惯是“感到冷再加”,而在高原上,则应该转变为“感到热再减”,穿衣以不感到热为标准。如果等觉得冷时才加衣服,其实寒气已经开始侵入并刺激肌体发生反应。

 建议不论何时,手边多带一件衣服,热了记得脱、冷了及时穿。下车前、行进中休息、天气发生变化,第一件事就是及时加衣服。

 另外注意尽量少洗澡、洗头。人在高海拔,身体机能失衡,抵抗力下降,极易遭到病魔侵害。如果在洗澡、洗头时稍有不慎,就可能患上感冒,其后果就很难预料了,尤其对于刚到高原还陷在反应期的人。这就是拉萨许多旅社的洗澡间里,都用中英文提醒旅客刚到高原两天内最好不要洗澡的原因。

生命和洁净孰轻孰重,应该一目了然。如果你真是个苛求卫生,甚至有洁癖的人,建议还是呆在家里或到内地的风景名胜旅游吧。

(四)合理膳食

在高原缺氧环境,人体新陈代谢受到影响,因而胃、肠、肝、胆等消化系统功能较平原地区减弱,对食物的消化、吸收能力降低。

与其相反,人体在高原地区消耗的能量、维生素等却比平原地区大大增加。据有关研究,人体在高原地区5天所消耗的能量比内地平原地区多3%-5%,而且停留时间越长消耗热量越多;维生素消耗量在缺氧条件下是平时的2-5倍。(感觉自己要瘦)

因此,在高海拔的膳食安排,既要考虑消化系统的承受能力,还要注意改善营养结构。

在饮食安排上,要增大碳水化合物(应该占60%以上)和高植物蛋白的比例增大各种维生素的摄入,以便快速提供热量,提高机体适应能力

注意少食过于油腻的食物。过量的脂肪和动物蛋白既给肠胃增添负担,又可加重高原反应。

在高原不宜吃得过饱,最好保持“七分饱”状态。如果中间饿了,可以加餐或吃些有营养、易消化的零食。

除了食物中摄取外,建议每天另外补充维生素以满足身体需要。可选用“金施尔康”或“21金维他”,也可选用各类维生素泡腾片

如果你能适应酥油茶的味道,可以多喝一些,对缓解高原反应也有一定的作用。“入乡随俗不生病”自有它的道理。

高海拔饮酒应严格限制或禁忌。因为酒精既加重心脏、肝脏负担,其代谢又消耗体内大量水分,只会加重或延长高原反应。

虽然说吃的,但“烟酒不分家”,顺便建议有吸烟习惯的朋友,初上高原应当减少或者停止吸烟。因为香烟的重要产物是一氧化碳,它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是氧气的250-300倍。如果在高原地区大量抽烟,会影响呼吸系统的氧交换,加重高原反应

(五)适当运动

初上高原,最好的适应方式,既不是原地不动,蒙头大睡,也不是大运动量到处活动,而应该保持一定的活动量,积极主动地自我调整。比如,可以在驻地附近轻松散步等。

 刚到高原时运动节奏、幅度、频率以及运动量一定要控制好,轻举缓动,海拔越高越要注意。登山运动员的动作常常看起来像慢镜头一样就是这道理。

在高原,尽量学会和运用腹式呼吸,比我们日常的胸式呼吸效果好得多。

违背了这些原则,往往就会吃苦头。曾经发生过驴友在高原“蹲坑”时,因用力过猛昏倒在厕所的实事。

(六)晚睡,通风

高原的夜晚往往比白天更难过,睡觉也成了件不舒服的事

从环境来说,夜晚气压较低,同时因植物光合作用减弱,空气中含氧量进一步降低;从人体自身来说,白天清醒时,可以通过主动调整呼吸来缓解缺氧状况,但夜晚一旦入眠,由于副交感神经作用,呼吸会逐渐降到接近平原的频率,导致缺氧,影响睡眠质量。

去过高原的朋友往往会有这样的经历:睡着被憋醒,狂喘几口后接着睡;再醒,再喘,再睡……如此反复。然而,要在高海拔保持良好的状态,又需要一定的睡眠数量和质量,怎么办?

四个字:晚睡,通风。

初上高原,很多人因缺氧昏昏欲睡,很早就上床睡觉。岂不知这样做,很容易在半夜醒来后再也睡不着,瞪着眼睛熬到天亮,从而造成睡眠不足,甚至生物钟被打乱,影响以后的状态。比较好的办法,是针对自己平时的睡眠习惯,略微再推迟1小时左右再睡

在做好防寒保暖的前提下,房间或帐篷一定要保证良好的通风。房间可以适当开窗,帐篷注意通气口完全打开,必要时拉锁留缝。高原的空气本来就稀薄,如果再处于封闭环境中,循环呼吸固定体积的空气,更容易导致头疼和其他不适。

(七)紫外线防护

高原紫外线强度大,极易损伤皮肤和眼睛,特别是在雪地。必须采取防护措施,避免伤害。

在光线较强时,要尽量减少裸露的皮肤面积。太阳帽(环檐的丛林帽挺不错)、太阳镜是必需的。

暴露的皮肤就需要涂防晒霜,包括面部、耳区、后颈、手、臂等处。防晒霜SPF倍数大一些好(感觉SPF30,PA+++较合适,建议SPF不低于20,PA不低于++),这样能够减少补抹次数。

还要提醒大家注意,即使在阴天,也要采取防晒措施。因为阴天的紫外线照样能灼伤人,这样的教训发生过不止一例。

(八)必要的药物和治疗措施

除了正常服用的肌苷、维生素等保健、营养药物,以及治疗疾病的药物,一般并不建议朋友们在高原乱用药物,毕竟“是药三分毒”。用药不善,反倒会掩蔽或影响人体的正常反应和恢复。

高海拔务必严防死守避免感冒。即使很轻微的呼吸道感染,也会增加发生高原肺水肿的危险性。如果一旦发现感冒初起症状,应立即服用抗感冒药。若等病症起来后再服用,一般已无效。

对于一些较重的高原反应症状,在确认程度不严重、不会恶化的前提下,为了不影响活动和睡眠,可以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和调整。

比如高原反应引起的头痛,比较轻微的,可选用新加坡“头痛片”,中药;头痛较重,推荐“加合百服宁”,效果不错,其实头痛药准备这一样就可以了。

当反应较重时,还是建议到医院去看看。毕竟高原的医生对于高反的治疗见多识广、经验丰富,往往不起眼、不值钱几味药,就能立竿见影。如果医生判断问题不大,岂不心里更踏实?

还有就是建议反应稍重的朋友,在没有危险且能够耐受的前提下,尽量不吸氧,努力依靠自身适应。一旦吸上,依赖性确实很强,恐怕你今后在高原很难离开它了。如果后面还继续高原行程,这将会带来很多压力和麻烦。

当然,如果反应确实严重,或者你打算立即下撤,并且以后不打算来高原自虐,另当别论。

(九)充分沟通

当感觉自己的身体状态异样时,应该向领队或有经验的人反映,听取他们的意见,进一步做好调整和适应;如果是独自旅行,感到情况较为严重时,应当及时就医。千万不要逞强硬撑、不要隐瞒。

 

队友之间要彼此多关注,一旦发现身边有人反应特别异常(如神志不清等),应及时告诉领队或队友,及时采取处置措施

 

八、高海拔紧急情况的处理

去过高原、雪山的朋友,如果经历了身边有人患区区感冒竟然几个小时里转为肺水肿,或听到藏族司机平静地说起又一个旅行者因高山病死在某地时,往往惊诧生命在那里怎变得如此脆弱,死亡是那么平常,生与死的距离在那里竟会那么近。

 

高原确实不同于平地,任何一个不起眼的疏忽和大意,付出的可能就是生命的代价。因此务必高度注意,不能完全拿平原上对健康和疾病的思维判断方式来衡量高原。

 

在高原,最要命的当数高山肺水肿和高山脑水肿,这两种高山病发病快,死亡率较高,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警惕。这里所说的紧急情况,主要指它们。

 

对付高山肺水肿和脑水肿,个人总结为“积极预防,注意观察,尽早识别,及时治疗,迅速下撤”20个字。 

 

“积极预防,注意观察”在前面都已提到。下面说说“尽早识别”,着重了解高山肺水肿和脑水肿的主要症状:

 

(一)高原肺水肿

通常发生在快速上升至2500米以上后24-96小时。重要诱因是寒冷、劳累、抵抗力下降造成呼吸道感染,导致肺部积水。肺中的液体阻碍了有效的氧气交换,血液中含氧量降低,从而引发全身组织缺氧,严重时因大脑缺氧导致逐渐神志不清、昏迷,甚至死亡。

 

高原肺水肿的主要症状为:开始有些像急性高原反应,运动能力下降,疲倦乏力,静止休息也觉得呼吸困难,头痛,胸闷,心慌,干咳;随着病情发展,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,口唇、颜面青紫,胸痛,难以平卧,不断咳嗽,咳出稀薄的泡沫痰,开始为白色或淡黄色,后即变成粉红色。如果将耳朵贴近患者胸壁,可听到肺部水泡样呼吸声(医学称“湿罗音”)。病人会烦躁不安,严重者逐渐神志不清,如不采取措施,数小时内病人会昏迷、死亡。

 

(二)高山脑水肿

高原性脑水肿,多发生于急速上升至海拔4300米以上。主要原因是由于缺氧导致脑血流量增加,颅内压升高和脑水肿,以及脑容积增加,造成脑组织受压迫,脑细胞代谢障碍,功能紊乱,进而发生昏迷及死亡。其特点是:多发在夜间,发病急;发病率低,但死亡率高。

高原脑水肿的主要症状有:初期表现神情恍惚,萎靡不振,疲倦乏力,行为协调能力下降(直观识别:患者步履蹒跚,走路不直,有些醉酒症状;发展到一定程度,系鞋带、拿放小物品都困难,不能用手指准确指点自己的五官位置);随着病情发展,会剧烈头痛,喷射状呕吐,反应迟钝,智力降低(直观识别:简单的算术题都出错),失忆,嗜睡,渐渐神志模糊、昏迷,个别病人出现抽搐。严重昏迷者,多并发脑出血并危及生命。

 

在高原上除做好一系列防护措施外,还要关注自己和队友,一旦发现上述相关症状,及时沟通和报告。

 

对待疑似或确诊的高山肺水肿、脑水肿患者,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送医院,剩下的事情交给医生,他们知道怎么做。

 

如果是在不具备医疗条件的地方,作为非专业人士,对于两种高山病的处理方式是一样的,就是立刻做三件事:高流量输氧,口服两片“速尿”(情况严重者同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),以最快速度下撤。对于脑水肿患者,可以同时冷敷额头,降低颅内压

千万不要拖延,更不要在原地等待救援。立即下撤600-1200米是最重要、最有效的治疗手段——越快越好,越低越好,撤下后立即到医院去。千万记住,延迟一秒,患者生存的机会就小一分。

尽管希望朋友们永远都不会碰上这事,但毕竟在高原什么都可能发生。还是记着这些吧。


Comments are closed.